|
|
|
|
在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官桥镇驷岭村,一座闽南古厝静静伫立,门楣上“驷岭大宗”四字虽斑驳褪色,却透着岁月沉淀的庄重。这里,是清代文学家、清官林嗣环的故里。他的一生,如同其笔下《口技》中那“一桌、一椅、一扇、一抚尺”的留白意境,虽无华丽铺陈,却以铮铮风骨与赤子情怀,在历史长卷中留下清峻深刻的印记。
林嗣环生于明末,成长于清初。他自幼聪颖,博览群书,尤擅诗文。清顺治六年(1649),林嗣环中进士,自此踏入仕途,曾任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,分巡雷琼道,兼理学政,驻琼州(今海南海口)。赴任伊始,他便以“铁崖”为号自勉:“崖者,刚直不折;铁者,宁碎不屈。”这不仅是他的名号,更成了他一生行事的注脚。
当时琼州有一个叫罗成基的恶霸,勾结官吏,欺压良善,霸占民田,失田的百姓却还要替他承担赋税,百姓敢怒不敢言。林嗣环到任后,明察暗访摸清实情,断然拒收罗成基送来的厚礼,顶住各方压力,终将罗成基绳之以法。事后,他力排众议,牵头清核田产,把被霸占的土地一一发还给原主。《广东通志》称赞他“行高洁,一介不取,疾恶若仇,弹压豪强,一时豺狼屏迹”,正是对他治恶功绩的真实写照。
他的刚正不阿,更体现在不畏强权上。面对藩王府家丁仗势欺人、骑马直闯公堂的挑衅,他下令将二人拉下马,各打三十大板。当察觉到耿仲明、尚可喜二藩暗藏异志,企图横征暴敛以聚军饷时,林嗣环不顾自身安危,毅然推行屯田之策以阻其阴谋。此举触怒二藩,他们暗中构陷林嗣环“忤逆上官”,致使其被革职流放。
林嗣环经常告诫自己,为官须忠于职守、为民解困。驻琼期间,西河浮桥因年久失修,再加雨水冲刷,早已破败不堪,两岸百姓往来“咫尺若千里”。面对资金匮乏、物料短缺、工匠不足的三重困境,他还是决定重修浮桥,并率先捐出俸禄填补资金缺口。历经三次停辍、三次续建,浮桥终得落成,两岸百姓得以畅通往来。他在《重造仙桥记》中详述修桥艰辛,字里行间皆是“与民通济”的初心。
在琼州任职七载,林嗣环以清正廉明、勤政爱民赢得百姓由衷爱戴。为感念其恩德,琼州百姓尊称他为“林青天”,更在包公祠内设其牌位配祀,让他的清名与包公一同被后人敬奉。
革职后,林嗣环流寓杭州。虽饥寒交迫,他仍拒绝接受他人的接济,唯以卖字撰文为生。困顿之中,他笔耕不辍,将半生宦海浮沉凝结成文字。他最著名的作品便是《口技》,这篇文章原为自编诗集《秋声诗》自序的一部分,以文字复现声音之妙,被誉为“绝世奇技,复得此奇文以传之”。清代文学家张潮编纂《虞初新志》时,将此文收入,使其传播范围更广。此外,林嗣环的《铁崖文集》《岭南纪略》等著作,亦因文风奇崛、贴近民情,成为后世研究明清社会的重要文献。
康熙十一年(1672)前后,林嗣环于杭州病逝,葬于昭庆寺西五里龙潭。后来,其女婿将其灵柩迁回福建。1998年,林嗣环之墓在安溪被发现。
林嗣环的一生,恰似《口技》终篇——“忽然抚尺一下,群响毕绝”。褪去庙堂荣辱,洗尽世间铅华,留下的,是那不朽风骨,化作安溪的阵阵清风,沁人心脾,回荡至今。(张晓斌)